鸭舍防疫设施的具体要求
2024-07-07 阅读:42
一、鸭舍选址与布局
1. 远离污染源:
- 鸭舍应建在远离水源污染区、公共场所、交通要道和其他动物生产或饲养场所的地方。
- 避免靠近鸟类或水禽栖息的河道湖泊,以减少野生鸟类带来的疾病风险。
2. 地势与环境:
- 鸭场应选择背风向阳、地势干燥平坦的区域,有利于排涝和保持环境干燥。
- 确保水源充足、用电方便,同时避免在原有禽场上建场或扩建,防止鸡、鸭、鹅混养。
3. 区域划分:
- 鸭场应分设生产区、管理区和污物处理区,各区之间应严格隔离。
- 场区和生产区四周应设有围墙或挖防疫沟,以防止外来动物和人员的随意进入。
二、鸭舍内部设施
1. 消毒设施:
- 场区、生产区、鸭舍门口应设置脚踏消毒池和紫外线灯,用于人员和物品的消毒。
- 鸭舍内应配备足够的消毒设备,定期对鸭舍内部进行全面消毒。
2. 通风设施:
- 鸭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,以排除舍内的有害气体和潮气,保持空气新鲜。
- 适当的通风还能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,为鸭群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。
3. 光照设施:
- 按每10平方米鸭舍安装一个40瓦的普通照明灯泡,以满足光照要求。
- 光照强度和时间应根据鸭群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,促进鸭群的健康生长。
4. 卫生设施:
- 鸭舍内的过道、门帘、水帘、料槽、水槽等应保持清洁卫生,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。
- 鸭舍应设有专门的卫生处理区,用于处理鸭群的粪便和废弃物,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。
三、饲养管理要求
1. 饲养密度:
- 地面圈养的鸭群,7日龄内密度为15-20只/平方米,8-14日龄为10-15只/平方米,15-21日龄为8-10只/平方米,之后按6-8只/平方米饲养。
- 网上饲养的鸭群,密度可适当增加,但应确保每只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,防止拥挤导致的疾病传播。
2. 温度控制:
- 7日龄内的雏鸭,育雏室温度应保持在28-30℃;8-14日龄为25-28℃;15-21日龄为21-24℃;22-28日龄为20-21℃;之后保持在15-20℃。
- 温度的调节应根据鸭群的实际需求进行,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鸭群应激。
3. 饲料与饮水:
- 加强饲料的加工消毒处理,严禁使用发霉变质、虫蛀、有毒有害、劣质及不洁的饲料。
- 购买原料或全价料时应“四看一闻”,即看颜色、看饲料均匀度、看包装和商标、看生产日期、闻饲料气味。
- 确保鸭群有充足的清洁饮水,满足鸭群的生长和生产需要,增强抗病能力。
四、卫生防疫措施
1. 消毒措施:
- 消毒前应先进行物理性的清扫冲洗,确保鸭舍内外环境的清洁。
- 空舍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(运送饲料等的道路)、后污道(清粪车行驶的道路)的原则,每星期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全场环境消毒。
- 空舍消毒一般要用2-3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交替进行,以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。
2. 免疫接种:
- 根据当地发病情况、疫苗的免疫特性和抗体监测情况,科学制定免疫程序。
- 免疫时应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疫苗,严格按疫苗标签说明的剂量和方法操作,确保免疫效果。
- 及时进行免疫接种,增强鸭群的免疫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3. 疾病诊断与治疗:
- 勤观察鸭群,一旦发现异常病鸭,应及时隔离,并送病鸭进行诊断化验。
- 根据诊断结果,对症制订治疗方案,尽早发现和治疗病鸭,防止疾病大规模暴发。
五、人员管理与培训
1. 人员进出管理:
- 非饲养人员不得进入禽舍,谢绝一切参观活动。
- 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养殖区应更衣换鞋并消毒,各舍饲养员禁止串场、串岗,以防交叉感染。
2. 卫生习惯培养:
- 饲养人员应树立讲卫生、重防疫的思想,严格执行各项卫生制度。
- 工作服和鞋帽要勤洗勤换,保持个人卫生,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。
六、应急措施与处理
1. 应急预案制定:
-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,一旦发生疫情,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。
- 包括封锁、隔离、扑杀、消毒等综合措施,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。
2. 病死鸭处理:
- 对病死鸭应进行无害化处理,如焚烧或远离鸭舍进行深埋,严禁乱丢乱放,防止病菌传播。
- 定期对鸭舍和周边环境进行巡查,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死鸭,确保鸭舍环境的安全。
通过以上多层次的防疫设施要求,可以有效提高鸭舍的防疫水平,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,保障鸭群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。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进行鸭舍的建设和管理,确保鸭群在一个安全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。